bevictor伟德官网学术顾问尤西林教授在《清华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24年第1期发表论文“孤立他人——起源、机制与演变”。

多位著名学者对此文提出高度评价:
法国高等社会科学BV伟德国际张崑:
立意高远,有拯救形而上学的气魄的作品。不得不承认是我至今读过的中文世界发表的最高水准的哲学论文。我个人揣摩这份研究的工作性质是超越福柯的,对承袭福柯超越福柯的阿甘本亦有过之而无不及,动词化的“孤立”比名词化的“牲人”更进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。
中国政法大学孙国柱教授:
这个比日本人尾关周二写的要更为深刻——尤老师做学问是真学问。
因为讨论了一个在生活世界存在的真问题大问题,感觉要引发哲学的大讨论了,这篇是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可能的示范之作。
上海交通大学李咏吟教授:
在我们这个极度发达又极度孤立他人的社会中,尤先生能够直面“孤立他人问题”,并在相关的论文中提供了拯救孤立他人社会的思想策略,无疑是极有意义的思想行动,值得我们表达高度的敬意。
澳门大学王庆节教授:
西林兄宝刀不老,一篇力作!“孤立〞现象分析是共同体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,尤其是结合吾辈的生活经验和经历,值得琢磨和深层思考。文革阴魂不散,儒家对不认同吾家道统的“他者”的“孤立性”排斥,打压,甚至灭绝的传统难脱其咎。谢谢分享。
原江西师大校长傅修延:
尾关周二,探讨过霸凌——但是软暴力——孤立他人,更为普遍——这种思路,本身就是哲学与社会科学以及人文治疗学的高度结合的产物——哲学要发挥实际作用,得有这样的穿透力和把握力才行——尤老师的文章做了很好的探索与示范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法生教授:
谢谢尤老师的分享。您关注和讨论的现代个体及社会孤立问题,的确特别重要。您不只是提供了哲学思考,还提供历时的、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例证反思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孟登迎教授:
尤老师大作很重要,涉及现代社会转型与社会重建。
云南大学周虹教授:
特别聚焦、特别深刻、特别有普遍意义,特别受教。初读过瘾,要多读几遍慢慢消化。
全文链接:https://mbd.baidu.com/newspage/data/landingsuper?context=%7B%22nid%22%3A%22news_9780617547859825774%22,%22sourceFrom%22%3A%22bjh%22%7D